
古代诗歌 春山夜月
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尤其是在春天的山与夜与月的交织中,人们常常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创作灵感。在古代诗歌中,春天通常被描绘为一种令人陶醉的情感体验。今天,我们将为您展示一篇关于春天山夜月的古代诗歌,以及它如何在情感的感染下,引发读者的共鸣。
在这个节拍中,春山如同一幅水墨丹青,以其独特的意境和形式吸引了广泛的注意。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诗歌,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诗歌的形式并不像句子那样以简单的行为来划分,而是在行为的层次上进行更深入的刻画。
无论是诗人的语言,还是其情感的流露,都展现了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春天山夜月的古代诗歌,并希望您能够借鉴与参考,以期对您的学习或工作有所帮助。
在这样的节拍中,我们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名为《春山夜月》的文章,希望能为各位读者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考。
这篇诗中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动感的场景:春天中的山与夜中的月交织在一起,仿佛一种令人陶醉的画面。诗人通过这种形式,展现了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同时也传递出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安详。
于良史《春山夜月》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赏析
诗的开头点出: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顾迷恋玩赏,天黑了,竟然忘了归去。这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
以下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一、二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而“胜事”又是全诗发脉的地方。
从通篇着眼,如果不能在接着展开的三、四句中将“胜事”写得使人心向往之,那么,其余写“赏玩忘归”的笔墨,势将成为架空之论。
在这吃紧处,诗人举重若劲,毫不费力地写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不能设想还有比这更为恰到好处的描写了:第一,从结构上来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
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纹。第二,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
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第三,“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字句安排上下对举,使人倍觉意境鲜明,妙趣横生。
第四,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诗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了。唯兴所适,哪里还计算路程的远近。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的一花一草怎能不怀依依惜别的深情呢?这就是诗人在写出“胜事”的基础上,接着铺写的“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诗意。
这两句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又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埋下伏笔。
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色的深处。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示的虽是远景,但仍然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并与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正好遥相呼应。
综上所述,可见三、四两句是全诗精神所在的地方。这两句在篇中,如石韫玉,似水怀珠,照亮四围。全诗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