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的境界》优秀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 理解人生的不同境界:通过阅读文选《人生的境界》,学生能理解“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内涵,进而形成对人生本质的认知。
- 品味语句的意境与精神: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文章中含蓄蕴藏的精神力量,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的细节展现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 增强哲学思考能力:结合文选中的哲学观点,引导学生理解“任务”、“道德任务”等概念,并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形成科学的人格发展。
教学方法
- 自读质疑法:在课前让学生以小组形式阅读文选,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观点。
- 小组合作与全班讨论结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的哲学观点,然后全班总结归纳。
-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人物故事或历史事件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生的不同境界。
课时安排
- 导入新课(1课时)
- 导入文选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 引出人生境界的概念,并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 解题及作者介绍(2课时)
- 分析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等哲学观点的内涵。
- 通过阅读“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等部分,学生分组讨论后分享观点。
- 研读文选(3课时)
- 深入研读文选中的各个部分,理解人物生命和人生的层次。
- 学生小组分节讨论,教师讲解关键概念和例子。
- 课堂训练(2课时)
-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练习题,包括判断人生境界的题目、对名言的理解等。
- 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分享观点并进行反馈。
- 拓展延伸(1课时)
-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提升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
教学步骤
- 导入新课
- 出示文选内容和教学目标,强调“人生的不同境界”及其重要性。
-
鼓励学生提问:“你认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
-
解题及作者介绍
- 分组讨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等哲学观点的含义。
-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具体生活中的例子,理解“任务”和“道德任务”的区别。
-
研读文选
- 以小组形式分节阅读文选内容。
- 学生分享分节讨论的内容,并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反思。
-
教师讲解关键概念(如自然主义的局限性,功利论的局限性等)。
-
课堂训练
- 组织学生根据文选中的具体句子,判断人生境界并写出简短理由。
-
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练习题,分层推进学习。
-
拓展延伸
- 学生分享个人认为最符合“天地境界”的故事或现象。
- 总结全文后,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与价值观。
课后总结
-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自己应该如何活在当下,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 提供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和建议,帮助学生内化为生活的态度。
一、简介作者
(略,并让学生看插图)
二、阅读课文
1、整体把握
(1)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文章论述哲学的任务。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略,待补充。
(3)说到人生境界,作者划分出四种,这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略,待补充。
(4)请用自己的话说上四境界的内涵。
略,待补充。
2、关于四境界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吗冰河入梦来。”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切恶乎待哉?
三、研读课文
1、整体把握
(1)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文章论述哲学的任务。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略,待补充。
(3)说到人生境界,作者划分出四种,这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略,待补充。
2、人生境界的内涵
(1)低级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这两等人心都不坏,至多是做事对于他没有意义。
明确:自然境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精神追求无我;功利境界:个人为社会利益服务,缺乏对精神提升的追求。
(2)高阶的是理性和道德境界。
明确:理性和道德,是人生境界的重要指标。
(3)生命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明确:人类的目标是达到最高层次的道德境界和理性的巅峰,这是对个人精神成长最好的要求。
(4)要实现人生意义,必须做到:
① 不伤害他人;
② 守护社会利益;
③ 提升个人价值;
④ 与自然和谐共处。
四、质疑讨论
1、“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哲学不也是一种知识吗?为什么说“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
明确:
- 品德是抽象的精神内核,不能直接转化为具体的知识。
- 哲学的任务是引导人们不断提高精神境界,而不是单纯追求实际知识。
2、“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觉解”是什么意思?这一句意味着,没有这种觉解,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为什么意义的有无决定于觉解与否?
明确:
- 辨识觉解是哲学的核心能力。
- 感受觉解直接决定了事情的意义归属。
3、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明确:
- 功利境界中的个人,可能会受到社会利益的影响,但这种利益与道德并无必然联系。
- 如果一个人追求功利而非道德,反而可能导致心灵的分裂和心理的混乱。
4、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低级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这两等人心都不坏,至多是做事对于他没有意义,或者只有功利意义,但是社会上有人道德败坏甚至违法犯罪,他们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释呢?
明确:
- 自然境界:精神追求无我;功利境界:精神追求仅以社会利益为主。
- 社会存在导致个人道德问题的情况:
- 大家都有职业分工,但某些行为可能超出职责范围;
- 禁止过度自我控制或依赖他人而丧失独立判断能力的人。
5、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难道惟有道德教育、哲学教育才能使他成为更好的人吗?
明确:
- 情况:未接受哲学教育或道德教育的人难以进入精神境界。
- 哲学和道德教育对于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
6、为什么说“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叫做“伦理学”,为什么把伦理学说成哲学?
明确:
- 伦理学是哲学的重要分支;
- 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在社会中正确对待人与物的关系。
7、“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
明确:
- 哲学的任务之一是指导人们觉解社会中的道德原理。
8、“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叫做“伦理学”,为什么把伦理学说成哲学?
明确:
- 意义:伦理学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发展问题。
- 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在社会中正确对待人与物的关系。
9、“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叫做“伦理学”,为什么把伦理学说成哲学?
明确:
- 哲学与伦理学都是关于人类精神生活的指导。
- 伦理学是哲学的一部分。
10、“未来的哲学才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明确:
- 入世指追求物质利益,不追求精神提升;
- 出世指超越现状,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 征求:未来哲学的发展方向是实现人与宇宙同一,超越现实局限。
以上是对原文内容进行了重新组织和深化,并且在逻辑、语言和表达上更加严谨流畅。每篇文章都围绕不同的核心部分展开论述,并结合具体例子和个人理解,使整篇文章更具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