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 欢迎您光临范文专家站,一个优质的范文模板文案基地。欢迎加入VIP
  • 刘禹锡《赏牡丹》的赏析_赏牡丹 刘禹

    正文概述 多舒服   2025-08-06 17:05:57  

    刘禹锡《赏牡丹》的赏析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释: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代当时唐朝时期的京城洛阳。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洛阳城。

    赏析:

    唐代诗人描写京城洛阳牡丹盛开的七言绝句。

    芍药、荷花也算是享有盛名的佳卉,诗人只用了“妖无格”和“净少情”,便将这两种花的美中不足点了出来。应该说诗人观察得很细,笔法却是写意的。芍药与牡丹同科(牡丹又名“木芍药”),盛开时极艳丽,但花朵大都集中在花株的顶端,未免呆板、张扬了些,花形少变化,不及牡丹花掩映在绿叶扶疏中,千姿万状,婀娜多姿,花色丰富。荷花素有“君子花”的美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但它的不枝不蔓,矜持冷艳,自是少了一些情趣和风致,而且,即使在最盛开之时,荷塘里也还是绿肥红瘦,不成气候。

    解读: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荷花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1) 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者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 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已知范本范文网,一个优质的源码资源平台!
    已知范本范文网 » 刘禹锡《赏牡丹》的赏析_赏牡丹 刘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