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庭筠(1114年-1197年)是中国唐代大诗人之一,此作以其婉约的风格著称。
《杨柳枝·织锦机边莺语频》
诗中"织锦机边莺语频"一句,既隐括李白(约1023年-1087年)七言绝句名篇《乌夜啼》,又暗用苏蕙典故,点出女子相思之景;后两句则借塞外春寒之景,抒发思妇相恋、征人未得之感。
【前言】
此诗是温庭筠以七言绝句的体裁,改写了苏词的意境和情感,借春风之境,抒发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注释】
⑴杨柳枝:词牌名。又作"杨柳"。
⑵“织锦”二句:隐括李白《乌夜啼》“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诗意。
⑶“塞门”二句:暗用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意.
【翻译】
我正在机上织锦,耳边传来黄莺的阵阵鸣叫声,让我想起远在塞外的丈夫,不禁停下梭子,泪流满面。
虽经阳春三月,塞外仍萧索无常;纵有杨柳未发新叶,征人仍无从觉春.
(后两句起见)前言中,前两句隐括苏词之典故,暗用李白诗笔,一语明喻,虽用《乌夜啼》,而今亦可成景。织锦虽为叙事,却亦暗用前秦、苏的典故。
后两句起见,思妇相恋,纵有杨柳未发新叶,征人仍无从觉春,更不知妻子的春思。
(注解:后两句起见)后两句起见,从思妇之相恋,而转至征人之未得,又由柳密莺啼的内地而转到边塞,说塞上到了三月仍一片萧索,纵有杨柳新叶未发,征人无处觉春光而来。此句用王之涣《凉州词》意中、又深入了,想明了,从思妇之悲苦,不是仅因相恋而不得征人,更因征人连春光无从觉知,甚至连妻子的春思也难以言喻。
【赏析】
此诗写闺情。首两句隐括苏词典故,《乌夜啼》明微,而今又一语明喻,虽用《乌夜啼》,却可成景。织锦虽是叙事,暗以前秦、苏为典故,点出女子相思之境。
后两句起见,从思妇之相恋,纵有杨柳未发新叶,征人仍无从觉春,更不知妻子的春思。此句用王之涣《凉州词》意中、又深入了,想明了。从思妇之悲苦,非仅因相恋而不得征人,更因征人连春光无处觉知,甚至连妻子之春思也难以言喻。
此诗运用比衬手法,将女子与征人、杨柳相映成景。其画面组合,犹如电影蒙太奇,先是柳密莺啼、思妇停梭垂泪的特写镜头,一晃间想起画外音,随着词末两句,推出一幅绝塞征戍图,征人对原野茫然无知。两个镜头前后衔接所造成的对比,给人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陈陶有此诗句“可怜永定河边骨,尤是春闺梦里人”来点化,也运用了同样的手法。但在这里,思妇之悲苦,非仅因相恋而不得征人,更因征人连春光无从觉知,甚至连妻子之春思也难以言喻。
此诗主要运用比衬的手法,在同一时间范围内展开空间的对比。其画面组合,犹如电影蒙太奇,先是柳密莺啼、思妇停梭垂泪的特写镜头,一晃间想起画外音,随着词末两句,推出一幅绝塞征戍图,征人对原野茫然无知。两个镜头前后衔接所造成的对比,给人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此诗作得巧妙,既在情感上触及了读者的心灵,又不显得过于夸张或失当的情绪表达。温庭筠在此词中是冷静客观地展开两幅画面,让读者自己慢慢地领悟、思考,仿佛作者也含蓄地告诉他们,自己的情绪非常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