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说 教 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合欢树》是人教版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三篇的散文作品。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略读,即从文章的整体着眼,以较快的速度把握读物的主要内容,形成对读物的概括性认识。本文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散文,也是一部颂扬母爱的抒情乐章。非常适合指导学生进行略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 引导学生对作品朴实的文风、精美的构思,以及巧妙的篇章结构等进行研读和品味。 - 能够解读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 探索母爱的伟大之处,引导学生学会以感受去发现母爱,以思考去反思母爱。 - 通过讨论点拨,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把握文章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母爱的伟大,体会母爱的深厚,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三)【教学重点】
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四)【教学难点】
作者并未浓墨重彩地直接描写合欢树,只是轻描淡写地通过邻人的话语和初生小孩的目光引出合欢树,此为其构思立意所在,也是文章结构的巧妙所在。
二、说 教 法
(一)【感受——引导——探究】
1、 激情导入:展示题目“合欢树”,引出学习主题。 2、 配乐朗诵:全文配乐朗读,渲染文本氛围。
(二)设计学生谈自己在聆听的过程中哪一个环节最受感动。请同学们在文章中划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并把它读出来。(联系写作手法)
预设答案:
1)、作文竞赛(十岁那年)第一自然段
2)、“我”双腿残废后(二十岁)第二~三自然段。
三、说 学 法
(一)感受,通过认真的聆听,汲取信息。
让学生认真倾听全文,感受合欢树及其作者的历史背景。
老师引导:
1、合欢树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植物,它的花很美很贴近日常生活,带有一丝温馨的气息。
2、史铁生的个人经历同样值得我们关注,他的生命历程、对文学创作的支持等都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二)质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老师引导:
1、文章中的“合欢树”是如何引出作者的笔名的?
2、在文章中,有哪些描写能很好地体现出合欢树的精神?
(三)讨论,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自己思考,得出结论。
老师引导:
- 你谈谈你的母亲?
- 根据你的感受,合欢树的故事有什么特别之处?
四、说 教 学 过 程
(一)、 激情导入,渲染铺垫
1、展示题目“合欢树”,引出学习主题。
2、描述作者的历史背景:史铁生的个人经历、创作背景等。
学生思考:
1、老师,为什么合欢树的花是淡粉色的?
2、作者说的“合欢树”是如何引出“我”的笔名的?
(二)、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1、8分钟全文配乐朗读,利用真情就是沟通文本与学生最好的纽带。
2、老师引导:
- “合欢树”是作者笔下的形象;
- 那棵枝繁叶茂的合欢树可以让你看到许多“我”的美好回忆。
学生感受:
1、合欢树带出许多我们熟悉的情景;
2、文章中的母爱无处不在,情感真挚。
(三)、感受母爱,深入探究
老师引导:
1、文章中有哪些地方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
2、作者的笔名“史铁生”是如何与母亲联系起来的?
学生思考:
1、我小时候写的是什么作文最打动我?
2、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后来如何克服的?
五、说 教 学 过 程
(一)、 激情导入,渲染铺垫
1、展示题目“合欢树”,引出学习主题。
2、描述文章的历史背景:作者是从轮椅里走出来的,母亲的支持和帮助改变了他的命运。
学生思考:
1、老师,作者是怎么从轮椅里走出来?
2、作者说的“合欢树”是否是作者笔下的形象?
(二)、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1、8分钟全文配乐朗读,利用真情就是沟通文本与学生最好的纽带。
2、老师引导:
- “我”的母亲是合欢树;
- 那棵合欢树带给了作者许多珍贵的情感。
学生感受:
1、合欢树带出许多我们熟悉的情景;
2、文章中的母爱无处不在,情感真挚。
(三)、感受母爱,深入探究
老师引导:
1、在文章中有哪些地方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
2、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后来如何克服的?
学生思考:
1、我小时候写什么作文最感动我;
2、作者的笔名“史铁生”是如何与母亲联系起来的?
六、说 评 学 生
(一)教师评价
- “文章中的母爱真是伟大,真值得我们去学习。”
- “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之处。”
(二)学生反应
1、学生普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热烈的情感。
2、部分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感到困惑:合欢树的美丽是否足以体现作者对母亲的感激?
七、说 评 学 生 课 堂
(一)课堂结尾设计
- 在文章末尾,播放《懂你》的音乐,再次以情感收尾,留有回味。
老师引导:
- “合欢树”带出作者母亲的母爱;
- 这首《懂你》让我们回想起自己的母亲。
五、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的实施情况:
-
导入环节:
利用《母亲》歌曲调动课堂氛围,营造母爱的温暖感觉。通过播放并引导学生思考“我”的情感变化,逐步进入文本阅读。 -
主体环节:
- 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朗读全文,明确文章主题和人物刻画。学生思考回忆“我”母亲的相关经历,并体会情感体验的变化。
-
合作交流:
- 问题教学法: 灵活设计提问,如:“课文描述了给‘我’治病过程中母亲的哪些细节?”、“母亲是如何支持我写作的?”引导学生表达情感,激发共鸣。
- 引探式教学法: 通过深入探讨“母亲”形象和情感体验,理解母爱的无私与深沉。例如,通过母亲对“我”的关心、支持以及默默付出,突出母爱的伟大。
-
深入探究:
- 目标明确: 围绕文本中的重点:“母亲为什么要栽这课合欢树?”、“如何理解‘悲伤也成享受’?”、“文章为什么不以‘我的母亲’为题?以‘合欢树’为题,什么寓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合欢树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情感体验变化。
-
深化理解和升华主题:
- 通过分析合欢树的成长经历与作者的成长经历相似之处,进一步理解合欢树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更是母亲生命延续和爱的传递。母爱的深沉与无私在文中有如此生动的表现。
-
课堂小结:
整理知识点,学生表达情感,教师通过板书总结内容并升华主题,明确文章的核心:母爱的伟大、无私、远比“我”更伟大,以及回归母爱的重要性。
课后反思:
-
教学效果评价:
灵活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初步掌握了鉴赏抒情散文的方法和技巧。通过深入探究,学生能够理解母亲的深刻情感与无私付出。但部分学生在表达情感时仍需进一步引导和鼓励。 -
个性化需求反思:
- 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个别学生未能更深刻地体会合欢树的象征意义与作者复杂的情怀感情。
-
课后布置作业需要更多关注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成长空间。
-
改进方向:
- 设计互动环节增加情感表达的参与度,如诗歌朗诵、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 针对学困生加强基础教育,通过多感官结合的方式逐步掌握文言句式和情感理解技巧。
- 加强家校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总之,本教学设计紧扣母爱的主题,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深刻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与深沉。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环节,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并通过家校合作持续提升母爱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