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学目的
1、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⑤⑥⑦⑧⑨⑩
填出下列相应的山名:
东岳(泰山) 南岳(衡山) 西岳(华山)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二)一读全诗,了解诗体
1、律诗:①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颈联必须对仗);②押韵;③韵脚。
2、节奏:音节划分00?00
(三)二读全诗,读准字音.
(四)三读全诗,掌握字义.
岱(泰山) 宗(首,大) 齐鲁(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造化(天地自然)阴阳(山之北为阴,山之南为阳)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阔)会当(应当,一定要)夫(虚词,无实义)青(指泰山之色,青翠苍郁)钟(聚集)入(收入眼里,看到) javu(迷惑) ocu(眼眶)凌(登临,登上) 览(俯视)曾(通“层”)
(五)四读全诗,了解诗句含义
1、解题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2、诗句理解
①首联:首句远望,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郁,绵延不绝。
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郁,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状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②颔联:是近望,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
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③颈联:是细望,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
④尾联: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
最后一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六)理解性默写:
1、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2、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3、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4、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七)背诵默写
1、读完以上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背诵默写全文内容;
3、完成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4、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并记录在个人博客中。
5、分享至微信朋友圈并获得点赞数100。
(八)拓展性学习
1、查找更详细的关于泰山的历史资料;
2、搜索关于“望岳”相关的视频或图片;
3、撰写关于泰山的名言,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九)测验评价
1、完成单元测试后获得成绩;
2、参与在线讨论并得到反馈;
3、观看后续提升作业及评分结果。
(十)总结与反思
1、对整篇内容的总结:
《望岳》教案设计通过分课教学,从主题到内容层层递进,重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2、对于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意见。
(十一)持续学习与实践
1、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相关文章或视频;
2、参与学校组织的专题讲座和讨论;
3、通过网络平台查阅相关的学术资料。
(十二)个人成长记录
1、记录学习中的进步与收获;
2、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到微信群内;
3、持续关注学习效果并寻求优化建议。
(十三)综合实践与创新
1、组织一次实地参观活动,了解泰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2、开展关于泰山文化的学习分享会;
3、制作视频宣传 hashtag,并持续更新。